临近开学,不少孩子出现心烦、紧张、心慌、不开心、无故发脾气、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等情况,甚至有的家长也会有类似表现。部分家长忧心忡忡,来到医院咨询这是怎么回事?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杨辉表示,这是“开学综合征”,家长和孩子都可能出现,学会应对才能顺利从“假期模式”切换至“开学模式”。
\n“开学综合征”:学生或家长都可能出现
\n杨辉主任医师介绍,“开学综合征”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精神心理疾病,而是指学生或家长在假期结束前至开学初期,因无法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改变与应对新学期新任务挑战与压力而出现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反应。
\n生理反应:常见症状包括失眠、早醒、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疲倦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
\n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紧张、心慌、坐立不安、情绪低落、不开心、易怒、容易发脾气,作业拖延、抗拒返校上学、亲子冲突等情绪与行为问题。
\n“开学综合征”的主要诱因,是“开学”这一事件引发学生或家长对学校生活的焦虑与恐惧,或是唤醒了他们此前存在的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负面情绪。因此,应对这一情况需从“身体适应开学节奏”与“内心做好开学准备”两方面同步调节。
\n学生准备:调整作息,与假期平稳告别
\n杨辉主任医师强调,要避免“开学综合征”,学生首先需做好自身准备,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n1.逐步调整作息模式
\n打破假期中“晚睡晚起”的习惯,循序渐进地调整生物钟。建议每天提前15分钟入睡,同时提前15分钟左右起床,通过规律的小幅度调整,让身体逐步适应开学后的作息节奏。
\n2.与假期温和“告别”
\n学生可对假期生活进行自我总结与评分:回忆假期中快乐的、难忘的瞬间,为自己完成的每一个小目标(如读完一本书、学会一项技能等)进行简单庆祝;对于未完成的计划或留有遗憾的事情,也可进行复盘,明确问题所在。通过这种方式,既能看到自己假期中的进步,也能清晰感知未来的成长空间,带着假期积累的积极能量迎接新学期。
\n3.主动向开学“问好”
\n按照学校的要求准备学习用品,优先选择简单、实用的文具与书籍,无需追求过分花哨的款式;同时避免刻意购买低档或高档用品——与家庭经济不匹配的低档用品可能损害孩子的自尊心,高档用品则容易助长炫耀、攀比的心理,保持适度、实用的原则即可。
\n家长准备:加强沟通,积极管理自身情绪
\n杨辉主任医师指出,不少家长一想到孩子即将进入新学期,也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因此,开学季家长同样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n1.做“赋权型”与“合作型”父母
\n孩子进入新学期后,家长需平衡对“学业成绩”与“综合发展”的关注: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更要重视他们的身心健康、人格培养以及未来核心能力的提升。只有成为“赋权型”(给予孩子适当自主空间,培养其独立能力)与“合作型”(与孩子平等沟通,共同面对问题)的父母,才能更好地理解、支持孩子,陪伴他们成长为健康快乐、自尊自信且全面发展的个体。
\n2.积极管理自身情绪
\n“爱自己是爱他人的开始”,开学季对家长而言同样是一场挑战。家长需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主动关注自身情绪变化,通过合理方式(如运动、倾诉等)调节紧张、焦虑状态。只有家长自身情绪稳定,才能更好地包容孩子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为孩子提供情绪支持。
\n3.多维度加强沟通,寻求多方支持
\n加强“亲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困扰,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成为他们探索新学期生活的“安全基地” 和情感依恋的“安全港湾”;
\n加强“夫妻沟通”: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在无心理负担的环境中专注学习;
\n加强“家校沟通”:主动与老师保持联系,反馈孩子的在家状态,同时了解学校的新学期安排,通过“家校共育”为孩子打造无缝衔接的优良育人环境;
\n加强“家长间沟通”:与其他家长朋友交流经验,帮助孩子结识同校、同班的新朋友,助力孩子更快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
\n指导专家
\n(资讯)
\n(文/向娇)
\n原标题:家长和孩子都有“开学综合征” 心理专家教你应对妙招
\n股票配资世界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