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挖掘济南梆鼓秧歌的口述历史记忆,梳理其流传、传承与发展脉络,7月25日,“梆舞青秧”社会实践团队赴济南市历城区有兰峪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月25日上午,实践团队首先前往有兰峪村村委会开展实地调研,与梆鼓秧歌项目负责人吴主任围绕这项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展开深度交流。
据吴主任回忆,梆鼓秧歌的起源可追溯至有兰峪村一户以售卖豆腐为生的张姓人家,自明末起历经清代、民国,至今已走过三百余年历程。期间,受战争、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影响,梆鼓秧歌曾多次陷入传承困境,濒临失传。直至20世纪90年代,在港沟文化站原站长何希清的积极组织与全力推动下,这项传统文化才得以系统挖掘、整理,并通过持续的练习排演,逐步发展为如今大家所见的成熟艺术形态。团队成员通过此次对话,不仅清晰梳理了梆鼓秧歌的历史脉络,更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背后,一代代守护者的坚守与付出。
当日晚间,在吴主任的盛情邀请下,实践团队走进有兰峪村梆鼓秧歌队的日常训练现场,近距离感受这项传统艺术的鲜活生命力。
展开剩余48%训练中,秧歌队员现场演绎了梆鼓秧歌的三种经典表演形式——“男梆”“女包”“童鼓”:男性表演者左手持“梆子”,右手握梆槌,随情节节奏击打伴奏;女性表演者手持形似豆腐包布的长方形纱巾,动作灵动优美;孩童表演者则手持花鼓,以活泼姿态吸引观众目光,三者配合默契,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艺术感染力。
在秧歌队员的耐心指导下,团队成员还亲身参与其中,学习了几套梆鼓秧歌的基本表演动作。从生疏模仿到逐渐熟练,成员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切实感受到了传统舞蹈的韵律之美,也更直观地理解了梆鼓秧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智慧。
此次赴有兰峪村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梆舞青秧”团队成员全面掌握了梆鼓秧歌的历史与现状,更在亲身实践中深化了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知。未来,团队将继续聚焦梆鼓秧歌的文化挖掘与传播工作,通过整理口述史料、记录表演技艺、创新传播形式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艺术,为推动梆鼓秧歌的活态传承、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贡献青年一代的智慧与力量。
发布于:山东省股票配资世界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