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19岁短剧男演员因吻戏过多跑路”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报道,演员小胡开机两天后,竟因与女友吵架,凌晨三点单方面通知停拍,连夜离组哄人,这般荒唐行径令人咋舌。
面对质疑,小胡辩解称,原本想让女友演女主未成,又发现剧本吻戏超乎预期,沟通无果后“压力爆棚”才选择离组。这出闹剧,实则是当下短剧行业乱象的一个缩影,暴露出三大突出问题。
其一,制作流程如同儿戏。“80集5天拍完”,如此紧凑的拍摄计划,简直是对创作规律的公然践踏。短剧追求速成,把质量抛诸脑后,将艺术创作变成简单的数字堆砌,演员也沦为毫无灵魂的工具人。长此以往,行业生态必然千疮百孔,难以健康发展。
其二,演员专业素养严重缺失。19岁的小胡为个人私情,不顾剧组利益,说走就走,这暴露出新生代艺人责任意识的极度匮乏。艺术创作容不得半点敷衍,需要的是专业精神和对作品的敬畏之心。若连基本的契约精神都守不住,又何谈演技的提升与艺术的追求?
其三,内容题材同质化泛滥成灾。当下热播的短剧,充斥着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剧情:清洁大妈被亿万富豪相中,穷家女孩邂逅富二代,落魄青年获富家女青睐……这些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情节,让年轻人沉浸在虚幻的幻想里,期盼着一夜之间幸福降临。这种脱离现实的爽文套路,不过是用精神速食麻醉观众,除了制造虚假期待,毫无正向价值可言。
更让人忧心的是,这种粗制滥造的短剧已陷入恶性循环。资本一味追逐快钱,平台热衷于流量至上,制作方拼命迎合算法,演员也在名利中迷失方向。整个产业链都被急功近利的漩涡裹挟,内容品质与社会责任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小胡的“跑路”,看似是个体行为失范,实则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若继续放任这种“捞快钱”的创作心态,默许这种“儿戏化”的生产方式,中国影视行业必将在浮躁中丧失最后的文化尊严。
是时候有人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如此短剧,不要也罢!行业亟待整治,回归创作初心,坚守质量底线,方能重拾文化尊严,为观众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股票配资世界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